從白蔥蔥到紅貢貢

 

呂清夫 撰文


中國人雖以「書同文」自豪,不過同一個漢字在各地方所代表的意義卻未必相同,而且各地方都有其新造語。美國人類學家伯林和凱依(B. Berlin -- P. Kay)曾作過有趣的統計,他們指出,北京語(Mandarin)和廣東話所說的「紅色」便不完全相同,因為廣東話所說的紅色包括了紫紅,而北京語則無。

不僅如此,在同樣使用漢字的日語、韓語中,同一個漢字亦與北京語的意思有所不同,例如「綠色」在日語中包括了黃綠,韓語中的「綠色」則涵蓋了黃、黃綠、綠、藍諸色,而北京語的「綠色」還是一般所說的綠色而已。可惜上述學者未將台語加以比較,否則將更為有趣,因為台語的詞彙不但非常生動,而且十分豐富。

台語除了使用「綠色」之外,還使用「青色」,兩者意思相同,但如唸成國語的話,意思便不一樣了,因為國語的青是屬於藍色的,所以用台語說出「草青」,大家是可以意會的,但如唸成國語,便顯得不通了,因為國語只有「草綠」一詞。

台語的詞彙因為相當豐富,故常不容易在國語中找到相當的語詞,以單調的白色言,如果形容很白,台語會說「白蔥蔥」、「白雪雪」、「白爍爍」、「白抉抉」、「白葛葛」、「白抹抹」……這些幾乎數不完的形容詞聽了就非常的爽快,自然,它們之間的意思尚有微妙的不同,例如「白抹抹」是說白得很美,而很美也叫做「粹抹抹」,又如「白爍爍」是說白得發亮,就像金光閃閃叫做「金爍爍」一般。

沈悶的黑色方面也有很多表情,例如「烏汁汁」、「烏閃閃」、「烏卒卒」、「烏嗎嗎」、「烏貓貓」、「烏落落」、「烏黔(ㄎㄢˇ)黔」、「烏徐(ㄙㄛˊ)徐」……也是數不完,其中「烏汁汁」表示烏黑欲滴,就像小孩衣服很髒叫做黑得「出汁」,「烏嗎嗎」表示黑得一塌糊塗,有如小孩號啕大哭叫做「嗎嗎哭」,「鳥落落」形容很黑,就像很肥叫做「肥落落」。

台語中這一類形容詞可以說既是「滿滿是」,又是「活跳跳」。同時不只黑白兩色,其他顏色的形容詞亦多,例如「青跳跳」便和「活跳跳」一樣,表示綠得充滿生命力,「青損損」則相反,表示害怕得臉色發青,「青玲玲」形容很綠,「青迫迫」則綠得逼眼,好比「硬迫迫」表示硬得逼人一樣。

至於紅色的形容詞更為有力,「紅嘰嘰」表示很紅,情況就像「冷嘰嘰」表示很冷,「紅極極」則是紅到極點,「紅爆(ㄆ丫ˋ)爆」表示紅得火爆,「紅貢貢」形容紅光煥發,相對於「香貢貢」表示香噴噴。這些顏色的形容詞不但難以翻成國語,也是國語中少見的字彙,國語中除了「白茫茫」、「黑漆漆」、「綠油油」之外,似乎少用這種形容詞,這可能跟講話的習慣有關。

不過,根據伯林和凱依的研究,顏色的用詞越多表示一個民族文化越高,這是他們調查過全世界九十八種語言之後的結論,例如人類最先使用的顏色名稱是黑、白、紅,等到發現了火以後,才知道使用褐色一詞。他們還發現,新幾內亞、非洲土著等廿一種人種,到今天還只使用黑、白、紅三種色名,這並不是說,他們生活中只用這三種顏色,而是說,他們在日常會話中,似乎尚無必要把顏色分得那麼清楚。

本省的山胞亦然,他們平常使用的顏色固然十分豐富,但會話上的顏色用詞則很簡單,例如排灣族如果僅用母語,那麼只能說出七種顏色,亦即黑、白、紅、黃、綠、藍、青,他們甚至把橙色也叫做紅色,至於魯凱族則把藍色也叫做綠色。自然,他們如果改用國語或日語去說,那就不一樣了。這可能是強勢文化使得弱勢文化停滯不前之故罷。

然而,台語的色彩詞彙則一直是很複雜、一直是活跳跳,同時音韻鏗鏘,聲色俱佳﹗

原載1989.6.28.自立早報,收入1994年呂清夫著「現代視覺品味派」

 回上頁   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