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如遊樂場如教練場

 

呂清夫 撰文


寓教於樂是教育的理想過程,就像藥品包著糖衣,讓人在愉快的情境下,吸收到身心需要的營養。這種情境如果擴大到一般生活的層面,將使生活更有意義。例如遊樂場,如果能在遊戲之外,不著痕跡的包含一點教育意義,那應該是社教機構的理想了。

在日本筑波學園都市,便有一個交通公園。它在十二平方公里的兒童公園中,設置了逼真的好幾個火車站、立體交叉道路、紅綠燈、斑馬線、平交道、上下坡、蒸汽火車頭、高速巴士展示等。此外還有沙坑、滑梯、鞦韆等一般性玩具、以及許多出借給兒童的腳踏車、大型玩具汽車。

這些交通安全措施都佈置得很自然,很美觀,但是隱藏了教練場的架構,所以不但小孩在裡邊煞有介事地開車、停車,完全遵守交通規則。大人從旁觀察也有說不出的感受。平常看到街上的紅綠燈總希望趕快出現綠燈,看到斑馬線也要臨深履薄一下,估計一下它有沒有權威,但是在此公園中,即使面對的是如假包換的紅綠燈、斑馬線、有鈴聲的平交道……,我們卻能很快地拋開了一切的俗慮,好像在欣賞美麗的景色一般。這種超然的感受對大人來說,也是一種新鮮的經驗,難怪它是一個老少咸宜的去處,其中最重要的是路況的模擬要很逼真。

至於最逼真的或許要算那個像台中車站的事務所,雖然是辦公處所兼腳踏車、玩具車出借處,但是外型卻是十分典雅的火車站,旁邊還鋪設正式的鐵軌、平交道、蒸汽火車頭……,其整個營造出來的生動氣氛常叫小孩子來了以後就賴著不走。尤其是那個老爺的蒸汽火車頭(D51型,見上圖),不但使大人發思古之幽情,也使小孩聯想到科幻的交通工具。

這個蒸汽火車頭的旁邊即標示著﹔這部火車頭走過兩百八十七萬多公里,這個公里數可以在地球與月球之間往返三次云云,似乎星際的交通都納入了寓教於樂的範圍。至於蒸汽火車頭的裡裡外外更不時像爬滿了螞蟻一般,到處有小孩在爬上爬下,東扳扳、西弄弄,而火車頭本身也經常維修到可以讓小孩虛擬開火車的樂趣,所以這座公園也就遐邇聞名了。

台北汀州路也有一座交通公園,似乎知者不多。據當地居民表示,當初大家都很期待它的出現,不過工程一拖再拖,小孩子從幼稚園開始等待,等到公園開放時竟是中學的時代了。即使說是開放,其實也沒什麼東西可看,最醒目的是一大堆笨重俗艷的車阻,這些車阻大擺長龍,用來圍出一些臨時性的小路,讓小孩在裡邊騎單車、開玩具車,但是路況一點也不逼真,跟粗糙的遊樂場沒有兩樣,所以小孩只顧橫衝直撞,顧不了交通。

這座交通公園更笨重的是兩棟大建築,小小的園區居然塞進兩間大廟,也不能不說是另一種阿房宮情節。這兩間大廟外型都跟交通無關,只是大而已,其中一間號稱交通博物館,但是看不到「博物」,很多車子的模型不過是小孩子家裡就有的模型車而已,有些展示的模型還是用樂高積木的組合而已,實在不成體統,這可以說是台灣新建博物館的通病,將要立法的「博物館法」一定要注意一點,那就是先有博物才有館。

最近老爺的蒸汽火車「騰雲號」曾經喧騰了一時,其實這種火車頭最需要放在所謂的交通博物館,台灣過去這種火車頭真不知凡幾,但是常被當作廢鐵賣到國外去,而且就像我們的少數官員破壞古蹟一樣的面不改色,台灣呀台灣,你什麼時候才能多有一點文化?

原載1999.8.13中央日報

回上頁   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