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憶之島

 

呂清夫 撰文


一個城市如果突然少了一件大家熟悉的硬體,可能讓人覺得很可惜。也可能像家犬的走失一樣,會讓人感到悶悶不樂。

最近很意外地發現中山堂外的孫中山像被拆掉了,改建台灣光復紀念碑,事情顯得相當突然,因為這尊政治銅像在台灣是極少數做得比較好的一件,出自名家蒲添生之手,蒲氏生前還做過林靖娟像,但是仍以孫中山像較能顯現蒲氏的特色。作品本身看不到政治銅像的誇張,神態自然,寫實卻無匠氣。在過去看電影要先看國歌片的時代,這件作品是第一個出現的影像,對於愛看電影的人而言,這尊銅像已成了大家的共同記憶。

撇開政治不談,純粹從藝術的角度看來,這件作品就值得保存下來。有人說人生短、藝術長,好的藝術品真的會永垂不朽,有時還會使一個凡人跟著不朽。埃及法老圖騰加滿本來沒沒無聞,十八歲就英年早逝。但由於他的金像、棺木是埃及史上最精美的藝術,所以連帶也使他名垂青史。說來好的藝術應是超時代、超族群、超意識型態的。

但是我們的從政者似乎很不重視這種藝術資產,說毀就毀,面不改色。很多公共建築亦復如此,明明是十分優美的歷史建築,硬是想盡千方百計來加以改建,改建又不好好建,於是屢建屢拆,屢拆屢建。這些改建的公共建築共同的特徵是粗製濫建,幾乎難得看到一棟建得比原來好看,似乎只是為改建而改建。

這次九二一大地震震倒了無數的公共建築,大家只注意到結構不良、偷工減料的問題,卻沒有著眼於公共建築的外形設計一樣是大問題。外形設計隨隨便便即有可能顯示主其事者對於公共建築毫不重視、或欠缺愛心,於是內部結構也可能馬馬虎虎,所以碰到地震不倒也難。其實公共建築也是「存於中、形於外」,外形的粗造可能是結構不良的徵兆。

以各地車站來說,光復前的車站往往好看得多,所以有些車站甚至被列為古蹟,但是「文化資產保存法」頒佈以前,早已毀掉了許多的優美建築,像基隆車站就非常好看,而且比台中站、新竹站更具特色,尤其是那高聳的鐘塔,實在令人印象深刻,不但美觀實用,也成了大家的共同記憶。不過當年也是說拆就拆,換來的是卻極度粗糙乏味的火柴盒建築,高度也沒增加,不知所為何來﹖

更奇怪的是整個宜蘭線的月台竟然都改建成同樣的格式,當你搭北迴鐵路的時候,從八堵、暖暖、瑞芳、猴硐、雙溪……,一路走去,始終如一,看到的都是粉綠的瓷磚貼滿的圓柱,這些圓柱一字排開,上下如一,各站相同,毫無變化,粗野非常。再看看那纖細的柱身,掉落的瓷磚,真讓人擔心,如有地震不知如何是好。其他如屋頂等硬體,也都貼滿粉綠瓷磚,讓人好像走入了浴場。想當年這些小站其實都可以用集集車站來想像,莫不都有一定程度的味道,但改建以後就索然無味了。

這些公共建築的改建與孫中山像的拆撤可以說異曲同工,對於美好的公共財產不知珍惜,對於珍貴的共同記憶又隨意破壞,光復至今雖有五十多年,但是大家熱中於「除舊佈新」可以說數十年如一日。事實上整個台灣顯現的濫拆濫建,不得不讓人覺得這是一個患了歷史失憶症的島嶼。

 

原載1999.12.29.自立早報

 

回上頁   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