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公園考古學 --九○年話說從頭

 

呂清夫 撰文


「市區公園為的是給都市生活帶來安慰與休息,在四季苦熱、身心較易疲勞的亞熱帶地區,特別需要公園。因之,公園要有充分的面積,栽植花草樹木,配置池亭,設立博物館、圖書館、音樂廳、紀念物及銅像之類,使園內幽邃閒雅,並具遊樂設施,不但應使民眾平時能夠自由地獲致休息與慰藉,並得有助於精神的涵養,目前(台灣)全島的市區公園有二十二個,總面積已達三萬三千二百二十八公畝。」

這是一九四○年「台灣事情」一書的記載,其中還提到本省的第一所公園是台北圓山公園(一號公園),建於一八九七年,緊接於日本據台的第三年,亦即東京設立中央公園(日比谷公園)之後的第八年。圓山公園內有筆塚、寺廟、動物園、遊樂區,附近並有石器時代的遺跡蹟與貝塚,過去曾被挖掘出不少石斧、石槍、骨器、土器。只是時至今日我們已不覺得它是一個普通的公園了。

台北新公園設立於一九○八年,它是相對於圓山公園(舊公園)而被稱為新公園。從一九二一年的一張照片看來,它似乎有點像凡爾賽,整個公園是歐風的,在幾何形態的布局之下,林中隱約可見大型的噴泉、歐式的涼亭、規則的小徑,並在一片蒼翠之中,凸出那座白色的博物館。當時園內尚有天滿宮、協和會館、幼兒園及台北唯一的台灣總督像(白色大理石全身像),在台北當時總共持有的十三座雕像中,這是唯一一座由本省人發起建造的,發起人是辜顯榮等四人,發起的緣由是所謂「本島人為永誌其盛德而向義大利訂做的……。」(見一九四○年「台北市政二十年史」)

本省的第二座公園是基隆高砂公園,建於一九○○年,但是今天已經滄海桑田,片甲不留。高砂公園遺址當在今天的忠四路以南至鐵道邊,光復不久,這一帶還被稱為「公園頂」。據「基隆誌」(一九三四年,漢文)的記載,高砂公園「自基隆驛(車站),步行約五分,便得達到該園,然園之地形係一小丘,並由砂岩構成之。內有青松綠草,奇花異卉,蒼鬱情景,殊堪娛目。」登丘遠望,港市風景,盡在眼底,綠樹之下,清泉洵洵,小亭盆池,自添景趣,園內尚設網球場及棒球場,公園東邊又設有收容貧民的博愛館。可惜而今景物已非,佈滿了水泥叢林。

至於今天尚存的中正公園則是基隆的「新公園」,俗稱石阪公園,「大基隆」(一九三五年)一書說它是田石阪莊作的奉獻努力所完成,從基隆神社後山一直綿亙無線山(位於田寮港西北)附近,道路縱橫,登山下山,無不稱便,任何地點,均可俯瞰基隆市街,並可遠眺野柳、基隆島、八尺門一帶,有長橋、有涼亭……。」入口的陡峭石階建得很有氣派,但很簡素,遊客上了階梯,似乎精神便為之一振,頗有助於前述「精神的涵養」,不過今天已經改建得毫無風格了。

至於本省的第三座公園則是台中公園,建於一九○三年,「台灣情勢」一書上說:「面積二萬四千五百坪,樹木蒼鬱濃綠,草坪、花圃、小丘的配置,加上池中的休憩所(現名中正亭)等,風景如畫,為全省屈指可數的名園。」當時園中尚有小型的猴園與鳥園,同時園內的每一棵樹幾乎都有來歷,有的是由鄉民集體奉獻,有的是由許多名人手植,均有紀錄可考。但是台中公園最引人注目的應是那個人工湖及其休憩所,不過公園深處的小丘也頗有意思,我猜這個小丘是挖人工湖之後的泥土堆起來的,小丘上那個歐風的「望月亭」實在非常雅致(見左圖),設計應係出自名匠之手。亭邊更有茂密的鳳凰木,把白色的亭子襯得更為風雅。另外,當時的台中公園即保留有一八八九牛建造的更樓及北門樓(中式望風亭),正如基隆中正公園當初亦保留了過去的砲台,益增這塊土地的歷史淵源及人文關懷。

只是這些古老的公園到了今天,常出現一些十分對比的畫面,例如台中公園的歐風「望月亭」旁遏,便赫然樹立著「抗日忠勇將士民眾紀念碑」,只是紀念碑本身很新、很單調(立方柱而已),紀念碑的基座則很舊、很考究,形成有趣的對比,顯然是在日據時代的舊瓶上裝了新酒。更對比的是紀念碑旁邊突然又冒出一支大大的「依必朗」廣告牌,實在很不調和。

離歐式望月亭不遠,還有一個對比的畫面,那就是孔子像,此像樹立在一個佔地不小的高台上,高台正面有兩匹大銅馬,一對小石獅,高台四邊圍有石柵,孔子像就豎立在高台正中,但是在整個製作上來看,孔子像做得最小、最租糙、最黯淡,全景若拍成照片,那麼幾乎找不到孔子。這使我想到台灣有些銅像,往往台座比銅像還來得精緻,也來得古老,銅像本身幾乎徒具形式而已,因為它們都是粗糙的新酒。

對比的畫面也出現於台北新公園,如新建的四個中國式涼亭,占地不小,花花綠綠,實與白色的博物館構成了刺眼的對比。基隆中正公園近年也是大興土木,什麼主普壇、大佛像、忠烈祠,乃至市長公館……應有盡有,中西日三者合璧,令人看了眼花撩亂,國人似乎對空地很難過,非要蓋上建築物不可,而且有著大頭病,規模總要遠東第一,品味則是粗糙無比,距離「幽邃閒雅」的境界是越來越遠了。

原載1991.1.8.自立早報,收入1994呂清夫著「現代都市叢林派」

 回上頁   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