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口碑到紀念碑
呂清夫 撰文
古人說︰「勸君不用鐫頑石,路上行人口似碑。」城鄉之中每一尊銅像的背後應該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,一個城鄉越多這種銅像,便可能越加的動人。至於故事的本身在開始時,可能都有一定的口碑,後來才逐漸演化出銅像或紀念碑。
在烏山頭水庫,有一尊不甚起眼的銅像,基座刻著「嘉南大圳設計者八田與一像」,其中以主觀寫實的守法,作成一件本土的沈思者像。自然,這是日據時代的東西,不過只要是對斯土斯民有貢獻的人物,其受注意應該是超越國界的。據悉台灣一百年前的嘉南一帶還是類似沙漠地帶,後來幸虧八田與一這個水利官員,出來仗量、籌建水庫,那一帶才開始有了綠地,有了農田。這位日本官員學土木出身,雖然位階不高,但有工作狂,每天早出晚歸,摩頂放踵,跑遍台灣南北。在三十多歲已經仗量完了台灣的八、九個水庫,據現代史學者高淑媛的考證,至少像「烏山頭水庫、嘉南大圳、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,都是在他的主導經營下建設完成」。其後在太平洋戰爭期間,曾被派往菲律賓規劃水利工程,不料所乘的貨輪竟於途中被美軍潛艇炸沈,惡耗傳來,他的愛妻(夫妻原來住在台南六甲)外代樹並未立即束裝離台,反而一直守在八田生前最愛的烏山頭水庫及銅像之旁,等到戰爭結束,她竟跳入水庫的出水口自殺,哀婉至極,令人動容!嘉南農田水利會一直為這尊銅像樹立一個中英對照的看板,上面說他︰「自一九二○年九月起至一九三○年三月凡十年間,歷盡艱辛主持嘉南大圳灌溉工程之勘查、規劃、設計及監造,圓滿完成烏山頭水庫及輸水系統之建設,為表彰其豐功偉績及對嘉南平原百萬農民之偉大貢獻,特於一九三一年七月八日建立本銅像以資紀念。」而這個水庫造福的農田廣達十五萬公頃,至於八田在海上遇難的五月八日則被定為「水路開放日」。八田的遺愛台灣尚不止於此,他在興建嘉南大圳的時候,深深感到台灣土木人才的不足,及土木人才本土化的必要。當時台灣雖然已經有台北工業學校(台北科大前身)、台南高等工業學校(成大前身)等校的設立,但學生以日本人為主,本土人才培育無門。八田於是想出一個辦法,亦即乾脆創辦一所「私立土木測量學院」,當時結合了總督府退休的土木官員、及本地的仕紳共襄盛舉,專門訓練本土人才。校址先後設在今天的台北善導寺、成淵中學、及三重埔憲兵學校一帶。如是從三○年代起至終戰左右,總共培育了本省土木人才約一千三百人,畢業生半數以上都出任當時的公職,這在殖民社會中可以說相當不容易。戰後日本人退出台灣時曾語出驚人地說,日本人離開台灣不出半個月,工廠將全部停工,火車亦行不得也,事實上呢?前述高氏則說︰「日本人的豪語並未成為事實,我想,土木測量學院多年培養出來的技術員,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期,應該扮演極重要的角色。」筆者並非學歷史,但是由於每個銅像、紀念碑都是歷史的結晶,故對歷史學者的客觀資料十分關心。不少學者都說,八田「至今仍被他的學生、故交、舊屬稱道為比台灣人還愛台灣的日本人」,想來這種口碑應非溢美之詞。
原載1999.3.24.中央日報回上頁
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