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市小綠洲

 

呂清夫 撰文


沙漠需要綠洲,在滾滾紅塵的都市,更需要綠地,需要都市之肺。

台灣地狹人稠,難以建立大型公園,台北七號、十四、十五號公園都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,甚至鬧出人命,才建立起來。其他只好求諸所謂河濱公園,其實這種河濱人煙稀少,利用價值不大,只能作為施政報告上的數字遊戲,說我們每人擁有的綠地並不少云云,其實那不過是一種阿Q公園,喊爽而已。

我們必須承認台灣公園綠地嚴重缺少,才能設法改進,如果陷入數字迷思,則將永不長進。其實台灣很多事往往能化不可能為可能,最近看到一個「王貫英紀念園」即為一個實例。它座落在古亭圖書館的側面,面積雖小,但是小而美,小到可以說只有兩間教室那麼大,但是有座椅、有水池、有老樹、有紀念碑、晚上還有成排的矮燈亮起,氣氛極好,夜間靠圖書館的外牆上面還有幾盞優美的壁燈,照亮地上的設施。

我每天從那兒經過,日夜都可以看到有人在樂在其中,有學生來此看書,有父子在此倘佯,有情人來此約會,有行人在此歇腳…….。由於它位居馬路的轉角,所以大家都很容易看到它,利用頻率也相對提高。反之,看那河濱公園,大則大矣,對民眾來說有點天涯海角,假日還有一點人,平常則是人跡罕至,花了龐大的維持費,換來一點點效益,實在不值得。

當初興建「王貫英紀念園」的時候,大家都行不得也,本以為又在屢建屢拆,挖挖補捕,煩死人了。因為古亭圖書館的圍牆過去一直拆來拆去,但是改來改去越改越醜,館前的樹木也都被砍光了。不過這次「紀念園」的事情並不一樣,主其事者也未必相同,還有文建會介入。本以為圖書館的邊側能幹嘛呢,還不是擴建庫房之類,只管館內方便,不管館外觀瞻。

但沒想到,過沒幾天,在這個圖書館側面居然硬是擠出了一個迷你公園,原來這裡本有一道圍牆,說是圍牆也幾乎貼緊了建物,牆內如有空地也是「一線天」,牆外亦然,沒有空地,只剩四棵「劫後餘生」的榕樹差堪容身。於是當這一堵「貼身圍牆」被拆掉之後,兩個「一線天」的狹長空地就合而為一,成為長方形的迷你公園。

這真是值得其他台北街頭如法泡製,因為在人口稠密的城市,如果沒有空地的緩衝空間,生活在城市便要一天到晚都在趕路,毫無喘一口氣的可能。其實在公共建築旁邊要擠出類似的空間、或稍大的空間並不難,端看大家要不要做,但是民眾可能受惠無窮,所謂生活品質,不是弄幾個文藝季大拜拜就夠了,街頭巷尾應該多一些幽雅的歇腳空間,那才是行人之福,都市之美。

王貫英是個類似武訓般的傳奇人物,雖然是個拾荒者,但以其辛苦積蓄的血汗錢,捐給圖書館購置圖書,義行可風,報章早有報導,但是建個「紀念園」來加以表彰在過去還是少見,這種表彰方式在台北來說也是一種進步。

原載2000.2.10.中央日報

 回上頁   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