震災瓦礫變公園

 

呂清夫 撰文


優美舒適的城市常常是安全的城市,粗造擁擠的市集則往往危機四伏。不久前台北為了收回三個公園預定地,兩位市長曾經搞得鼻青臉腫。平常我們由於忙碌,於是覺得公園可有可無,但是碰到地震,大家就可以體會到它們的好用,地震來時如往外衝,公園是最好的去處,而在此次餘震中,林森北路的十四、十五號公園一度還成了紮營露宿的重地。

這次集集大震之後,政府曾有土地重劃的構想,不過國有財產局的計畫是以地易地,把災區內重新被列為限建的土地換成國有土地,供災民重建,然後這些限建的土地則重劃為公共設施或公園綠地。這裡面似乎沒有長遠規劃,只是頭痛醫頭而已,如果限建是因為位在斷層上面,那麼用作公共設施勢將陷民於難。好在經建會已經提出反駁,認為台灣沒有那麼多土地可以交換。但最重要的是,我們有沒有一套整建家園的美景。

市地重劃原是德國開發郊區的手法,日本則在關東大地震(一九二三年)、阪神大地震的災後重建都加以運用。關東大地震由於城市幾乎夷為平地,所以臨街住宅區、或侷促的街道都被一掃而光,這是市地重劃的最好時機。所以他們想盡辦法來改善都市空間,重建不是恢復舊觀或擺平民怨而已。因之他們重新規劃四米寬以上的生活道路、人車分道、上下水道、及瓦斯管的新設。

而更重要的是公園的新設,關東大地震後一口氣開闢了五十二個與小學鄰接的小公園,同時學校的建築標準要比住宅高出許多(這點跟我們大不相同),所以阪神大地震時有很多人都往學校跑。另外,他們的災後重建還新闢了墨田、錦絲、山下三個大公園,墨田公園兼有道路公園、避難場所、古蹟保存等功能,並成為日後公園計畫的指標。

山下公園是橫濱的地標,沿著橫濱港,綿延十一公里,由於風景非常優美,所以戀人也好、家族也好,大家都喜歡倘佯在這個公園中,街頭藝人也常喜歡來此表演。但是誰也沒有想到,這樣美麗的公園當初卻是利用關東大地震的斷垣殘礫堆起來的。關東大地震死亡十四萬人、房屋倒塌二十五萬棟,燒毀四十五萬棟。這個人間的慘劇也產生了難以計算的災區垃圾,然而垃圾要往哪裡倒?最後他們終於想到︰拿去橫濱海邊填海,不但用以重建港灣,還可以設置公園。當時填海的結果,延長了護岸長達一千公尺,填海的面積多達七萬平方公尺。

此事也讓我們想起了過去的台北車站,當年日本人拆掉台北古城牆的時候,也拆出了無數的磚塊與石塊,於是他們就利用這些廢料去興建台北車站,也用它們去鋪設台北的「三線路」,雖然這些建造物現在都不見了,但是從老照片看來,我們仍可看出當時台北站的優美景象,不但利用了廢物,也多少保留了歷史記憶。

橫濱山下公園也有很多的歷史記憶,故有多種的紀念像(碑),園內有一尊優美的雕像叫「水的守護神」,她似乎永遠凝視著大海,那是早年橫濱與聖地牙哥結為姊妹市時對方的贈品。環繞這些紀念像的是數不清的花壇與綠意,單單玫瑰花就有七十種,公園旁的公園路兩旁更栽滿了銀杏。山下公園一角尚有一艘客輪永遠停在那裡,那就像老火車頭一樣僅供人懷舊而已,它在一九三○年是西雅圖航線的重要客輪「冰川號」,日本人還稱她是「太平洋的女王」。

公園旁邊尚有中華街,住的多半是華人,他們大都在十九世紀中葉來自南京、上海,所以當地一度稱為南京街。關東大地震時這裡也死傷了一千多人,當地一時都成了瓦礫之山,故與山下公園是命運共同體。災後浴火重生,街區中央可以看到十五米高的「中華街」朱色牌樓,區內並有色彩鮮麗的關帝廟。對於異國文化的尊重不但豐富了公園景觀,也招徠了觀光人潮。

圖說︰利用震災瓦礫填起來的橫濱山下公園,中央的雕像是「水的守護神」背影,右上角是古董輪船「冰川號」。

原載1999.10.18中央日報

 回上頁   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