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都市與大地震

 

呂清夫 撰文


●大地震對於社會的重新檢驗

一次大地震的發生,由於震央與地區的差異,可能顯示相當不同的局面。固然到處都是滿目蒼痍,但城市與鄉間的殘破可能有別,建築與交通的毀壞也不相同,有備無患與危機處理的層次更是千差萬別,所以地震也可能對一個社會重新作一次檢驗。

這次台灣的大地震造成了兩千多個同胞罹難,八千多人受傷。其間卻即時顯示了台灣民眾的同胞愛,暴露了建築結構的莫大疑點,但也凸顯了政府危機意識的不足及應變能力的欠缺。因之,眼看著各國的救援部隊都有的基本配備我們居然樣樣闕如,眼看著熱情的民眾運送救援物資卻致送無門、或不患寡而患不均。

這次的大地震的震央距離台北145公里,如果震央發生在都會區,結果將不堪設想,洛杉磯、阪神發生大地震時,便有媒體指出,台灣的大地震如果震央是在台北,那台北將成為人間地獄,主要因為台北人口、建築、設施都太過密集,同時大家的神經線又特別粗,什麼王朝、博士、金巴黎等大樓的堂皇冠冕都可能包藏禍心而不自知。

如果大台北地區發生大地震,很可能檢驗出這個都市空間的積年沈痾。首先是大家沒有空地可跑,大安公園是近年才有,社區公園並不普遍,有也很小,所以似乎只好坐以待斃,而像永和地區,更是看不到任何空地,原有的公園用地據傳都被挪用了,整個城市空間都欠缺了人性化。

其次是太多的路邊停車幾乎成了世界奇觀,它們平日是都市的最爛觀瞻及交通的最大障礙,大地震時則又可能變成了一顆顆臨時炸彈,只要房子突然倒下,它們都有可能隨之爆炸,就像我們在電影中看到汽車墜崖、經過碰撞而爆炸一般。這再加上建築結構的未必牢靠、防災措施的虛有其表、聽天由命的錯誤觀念、乃至不尊重專業的政治文化,都可能使台北陷於水深火熱之中。

●洛杉磯大地震的斷橋與火災

五年前的洛杉磯大地震雖然規模只有六點七,屬於上下型地震,但震央是在距離市中心只有三十公里的Northridge地區,我們從電視上看到整個城市像是垮下的積木或骨牌,同時火災此起彼落,不時還有暴徒的趁火打劫商家,出動軍警才得維持秩序。好在是發生於假日的清晨(1994年1月17日4點31分),所以死者只有六十一人,但傷者卻多達九千三百多人,房屋倒掉一萬多棟,尤以好萊塢、散塔莫尼卡等四個地區最為嚴重。

洛杉磯是個公路網十分密集的城市,但是一場地震下來,卻使得公路柔腸寸斷,特別是高速公路有七個橋樑應聲倒地,交通流量特大的散塔莫尼卡高速公路、及加州縱貫線的金州高速公路更有四十處被斬腰。好在他們很快地採取了新的交通措施,那就是設定迂迴道路,限定共乘車輛優先行駛,同時把離峰時段當作尖峰使用,雖然有些路段的交通量增為平日的三倍,卻為大家巧妙避開了塞車之苦。那次洛杉磯大地震尚因瓦斯漏氣造成火災頻傳,有的是地下瓦斯管破裂,噴出瓦斯而走火。其次旅行拖車的瓦斯管破裂,則是火上加油,使火災更為嚴重。

在這場地震之中,他們的緊急應變做得相當迅速,所謂救難犬、生命偵測器不過是最一般性的設備,更重要的是發動了所有先進的科技系統。除交通之外,首先展開的是「建築物震後安全評估」(ATC-20),亦即對於地震後建築物結構的安全性馬上進行徹底的檢查,檢查官員根據「加州結構工程協會」(SEAOC)制定的檢查模式,以目測方式進行查驗,並隨著受災的程度,分別給民房貼上紅、黃、綠的標籤,讓居民明確知道自己的房子是否還能居住,還是危樓。

●以先進科技為災變解套

在該次地震中,包括洛杉磯「建築安全局」的檢查官員及「加州結構工程協會」的義工,每天都組成了一千人左右的檢查隊伍,並在災後兩週完成了五萬五千棟的房屋檢查,效率不為不高。不過他們不是因民眾有疑慮、經過請求才去檢查,而是有系統的主動出擊。至於義工則由「加州結構工程協會」在平日加以訓練。

為了便於掌握地震災區及受害的程度,他們活用了震災廣報系統(C/UBE),這個系統結合了「加州工學院」及「美國地質調查所」的觀測網。具體的說,它可以即時提供餘震的空間分布,同時由於研究機構與行政機關的攜手合作,故能提升觀測的能力,而地震資訊也能有效地反映在緊急應變措施上面。

他們事權統一的指揮中心是「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災害現場辦事處」(DFO),其尚方寶劍是地理資訊系統(GIS),其提供的資料有建築物危險度判定結果與震度推定的比對、避難所、救災中心的開設狀況等等,同時對於各種機構也能有求必應。這個系統因為能將災區的資訊變成圖形,故對災區的情況能夠迅速掌握,使緊急措施得以很快完成。同時由於各行政機關擁有共同的資訊,所以緊急應變措施也能做得更為一致,而無多頭馬車之虞。

救災中心(DAC)的設置是在「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災害現場辦事處」的統整之下,在災區設置四十個據點,各據點都是所有相關單位的一個統一窗口,這包括聯邦政府、州政府、市政府的相關部門,電氣、瓦斯、自來水、電話的救災相關單位,紅十字、義工團體等等。由此使得援救措施的申請、災民的懇談都能一元化。同時也準備了外語的通譯、心理輔導的人員。在該次救災的巔峰時段,除了固定的救災據點之外,還利用汽車設置流動救災中心。這些據點是免去災民與救援者變成無頭蒼蠅的最大關鍵。

●阪神大地震摧毀了「安全神話」

當洛杉磯大地震使得高速公路嚴重受創之時,日本人還認為「耐震基準不同,日本不至於發生那樣的災變」,但言猶在耳,次年的同一天日本就發生了阪神大地震(1995年1月17日5點45分),震央在淡路島,為規模七點二、深度十四公里的上下型地震,直接受害的地區包括神戶、蘆屋等四個城市,該地區人口多達三百五十萬,也是日本經濟活動及交通網的一大樞紐。

但是一瞬間都變成瓦礫,電氣、水道、瓦斯、電話全部停擺,道路、鐵路、港灣也是柔腸寸斷,對於高速公路、新幹線等社會基礎設施更造成重大的打擊,以阪神高速公路神戶線而言,其鋼筋混凝土的單柱橋受到扭曲倒塌的長達635公里。海埔新生地更發生了液狀化現象,港灣設施頓時毀於一旦。這次大地震徹底震醒了日本都會的「安全神話」。

由於區內老舊木造建築甚多,於是火災頻傳,房屋倒塌高達四成以上,全倒有九萬棟,死亡人數多達六千多人,其中以老人為多,多半是因房子倒塌而被壓死,受傷者多達三萬四千多人,並有三十萬人無家可歸,為日本戰後最大的災變。

●災後重建目標在使都市更加人性化

經過這次大地震,神戶市乃制定了五項都市重建計畫,但是綜觀整個計畫,不過是把一個都市調整的更適合人住、更富於人性化而已。其一是都市空間的調整,亦即開闢防災廣場等地區性的防災據點,並整頓大型公園,強化道路安全,加強建築物的防火、防震。而關於公園的重要性早在關東大地震時代大家即有深刻體認。其二是舒適街道的營造,拓展人行道為網狀,推行重視老人的造街計畫,對於土地利用更要進行合理的分配及密集的使用。

其三是居住環境的提升,開闢社區公園、興建社區住宅、出租住宅、並提供適於老人居住的住宅。其四是透過居民的參與跟協助來進行造街運動,以期區域文化、社區營造的復活。其五是商店街與市場的重建,工廠生產機能的振興,使工商業恢復活絡的局面。這次大地震也對都市計畫與防災做出了深入的思考,他們決定建設幹線道路,並新設五千平方公尺以上的公園。

反觀台灣的大地震,當我們在救人、賑災、重建的忙碌之中,但願不要陷入頭痛醫頭的窠臼,不要只重治標而不治本,地震帶居民的居安思危,城鄉空間的人性化都是更深入的課題,政府固然不能得過且過,民眾更要積極介入。例如七號、十三號、十四號公園的整頓雖然引起反對的聲浪,但從宏觀的角度看,它們不但是平日的都市之肺,也是地震的逃生之地,只是公園的數量仍有待增加。又如路邊停車的整頓實在刻不容緩,買車自備停車場的決策不應屈就民代的壓力。從日本災後的整頓都市空間看來,我們要做的事情還很多,這不但是為預防地震而著眼,也是為著生活品質而著想。

 

原載1999.9.28.中央日報

 回上頁   回首頁